热门关键词: 听力检测服务 助听器 耳聋耳鸣康复解决方案 耳内式助听器 骨导助听器
继“脱发”潮后,一批年轻人已经开始“聋”了…
戴上耳机,刷着手机,尽情享受“一个人的孤独”,这似乎已经是现代年轻人的日常。
然而,随着耳机的使用越来越频繁,年轻人出现听力受损情况的比例也逐年增加。
在今年,世界卫生组织(WHO)发布了一组数据:
◆ 目前全球约有11亿 年轻人(12~35岁)因个人音频设备音量过大(如用手机耳机听音乐)而面临不可逆的听力损失。
◆ 到2050 年 ,残疾性听力损失人士数量或将增加至 9亿多,相当于每10个人中就有1人存在残疾性听力损失。
如此触目惊心的数据,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,却仿佛隐形了一般,被太多人视而不见。直到某一天,突然发现听不清了,却已到了不可挽回的地步。
我们常说的因为耳机使用不当引起的听力下降,多数是造成了内耳毛细胞的损伤 。
我们的每只耳朵里,大约有18000个微小的听毛细胞,它们是听觉系统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。
听毛细胞对于大的声音非常敏感,容易受损或死亡。(人类的听毛细胞缺乏再生能力,损坏一个,少一个。)
正常情况下 ,声音经过一段距离才能进入耳内,这中间声音的高频部分已被空气吸收。
而依靠耳机传声 ,耳膜距离耳机振动片很近,声波传导范围小而集中,声压就会直接进入耳内,集中地传到很薄的鼓膜上,没有一点缓冲的余地。
这样就刺激了神经末梢,引起听神经异常兴奋,极易出现听觉疲劳 ,听觉神经得不到很好的休息,使听力下降甚至丧失。
而且,很多年轻人在使用手机等设备听音乐时音量常高于安全水平,比如在嘈杂的地铁或公交上使用耳机,总会不自觉的调大音量,更是伤害听力。
研究发现,不同类型的耳机对于听力危害程度的大小的确不同。耳机是否给声音提供缓冲区域是耳机影响听力的关键。
在我们常见的平头式、入耳式、头戴式耳机中,入耳式耳机对听力的损害最大。
人体耳道的长度是2.5~3.5cm,当我们使用耳机时,引起共鸣的声波频率在 2500Hz~3300Hz之间。
◆ 入耳式耳机
由于完全阻塞耳道,形成了一个相对密闭的腔室,引起共鸣的声波频率提升到了4000~5000Hz之间,此频段的声波从而被大大增强。也正是这一波段成为听力不可逆损伤的隐形杀手。
此外,由于胶质塞头几乎完全堵塞外耳道,声音没有出处,声音几乎全部被鼓膜接收,对听力的损伤更大。
◆ 头戴式耳机
相较入耳式耳机的声波反射空间较大,鼓膜承受的压力相对小,所以其对听力的损伤较入耳式小,但由于封闭性较好,在相同音量的条件下,仍有大部分能量被鼓膜接收,听力损失仍然较大。
◆ 平头式耳机
由于位于外耳道外部,声音传导距离较长,封闭性较低,声音的高频部分较多被空气吸收,声源对鼓膜输出的能量较前两种耳机低,对于听力的损伤最小。
近年来,骨传导耳机逐渐进入了大众视野,成为新晋网红耳机。有些商家在宣传中称“骨传导耳机利用骨传导原理对声音进行传递,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损伤听力。”
真的是这样吗?
首先我们要知道,我们有两种听声方式,一种是空气传导,另一种是骨传导。
空气传导 是通过声源引起空气中介质的振动,经外耳道引起鼓膜振动,再通过振动中耳的三块听小骨将声音传给内耳。
自然状态下,我们90%都是使用空气传导进行聆听 ,传统耳机就是利用此方式。
骨传导则 是声音的传导引起颅骨的振动,直接引起内耳淋巴液的振动,经过内耳中的毛细胞进行声电转换进而为人感知 。
骨传导耳机这是利用这个原理,在使用中能较好地避开传统耳机的缺点,如不用将耳机塞入耳朵,这样能有效避免细菌的侵入,也不会损伤耳道。另外,骨传导耳机属于开放式耳机,可使我们一直保持敞耳状态。
但是专家指出,无论是骨传导耳机还是气传导耳机,最后都是让内耳的毛细胞振动才能引起听觉。
因此,无论是用哪一种耳机,长期生活或工作在嘈杂环境中,依然会对听力有损伤。
有耳科医生曾建议过一个简单办法:戴耳机要遵循“60-60”原则,即耳机音量一般 不要超过最大音量的60%,连续使用耳机的时间则 不宜超过60分钟。
另外,成人每天戴耳机不要超过3到4小时,未成年人不超过2小时,每次戴耳机听音乐最好别超过40分钟。
所以,如果你此刻正戴着耳机,一定要记得掌握音量和时长。
要知道,未老先“聋”,比未老先“秃”也好不到哪里去。
想一想,等我们这代人年老退休了,出现新的娱乐方式,大家玩得不亦乐乎,而你已经聋了,那得多惨?
希望你把这篇文章转发给家人朋友,让他们也对自己的听力重视起来!
本文标签: 助听器验配 医院助听器 听力评估机构 耳聋耳鸣解决方案
咨询热线
0757-83781371